,让他们没有在弱小的时候,遭受幕府的镇压。可随着他们越来越强,中国就成了帮助幕府压迫他们的邪恶势力。
英国人趁虚而入,他们无法从幕府哪里打开缺口,但却在这些反对幕府的势力中,找到了盟友。由于比历史上开放更早,而且通过中国,他们对西方的了解很多。都知道英国是一个西夷强国,可以跟中国争锋。于是他们跟英国一拍即合,英国给予军事援助,提供先进武器,西南强藩反抗幕府,夺取政权之后,他们会给予英国贸易优惠,向英国开放日本港口,而不是现在这样,幕府只对中国开放。
在中国强大的情况下,倒幕派尽管有怨言,也只能压在肚子里,表面上还要继续对幕府保持效忠,可一旦中国遇到麻烦,他们马上就要行动。
经济危机期间,中国内部不稳,东部沿海地区,几乎都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工人运动,中国官府焦头烂额,无心关注日本。
同时经济危机也对刚刚不如工业化的日本造成了重大打击,这几年,中国工人运动,让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入了日本。
日本出现了一批纺纱工厂,一些缫丝工厂,和各种矿产、林产公司。这些资本产业,其实大多数不是幕府控制,就是幕府领地上的产业,但强藩手里也控制了一部分,不过经营方向都一样,那就是向中国出口。
日本从印度和美国进口棉花,纺纱之后出口中国,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利用本土的桑蚕,缫丝后出口中国。日本的金银铜矿,木材最大出口国都是中国。结果中国经济危机了,不管是幕府还是强藩,经济瞬间都遭受了重创。工人失业,财政紧张,社会危机爆发。
相比经济上,已经开始出现一批现代工业,日本政治上还处在唐化时期,类似唐朝时候的藩镇割据,但幕府对藩国的控制较好,幕府通过剥夺外样大名的封地,让幕府的领地,跟大名形成犬牙交错形势,同时勒令大名长期居住江户,没有给大名反叛的机会。幕府对国家的控制力,介于中央集权和诸侯割据之间。
这样的政治形态和经济水平,明显是不匹配的,迟早要出事。
于是在中国搞议会制,无暇他顾的时候,日本的倒幕派势力联合了起来。西南强藩之间的联盟,已经形成了十年之久,东北强藩也联合在了一起,中部强藩则才刚刚形成。在经济危机之下,更多的下层民众破产,或者生计陷入困顿,市民和农民起义不断,下层武士主要是对政治腐朽和不公感到愤慨,经济上则通过为中国海外公司服役,变得优渥起来,为他们的妻子女儿购置漂亮和服的收入是有的,糊口在日本这个生活成本低廉的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倒幕派就是被这样一群,并不是出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而是带有某种使命感的人领导着。
其中的主力,还是倒幕最早的长州藩和萨摩藩,两藩藩主都推崇兰学,也就是从荷兰人哪里引入日本的西方知识,所以他们很早就开始引入西方技术,让周琅一度对日本人的学习能力十分惊叹,也跟他们基础更好,对西方认识更深有关。
这两藩之所以能够率先兴起,其实也是被逼的,两藩都靠海,而且都贫瘠。
以长州藩为例,祖上本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大名,战国时期,毛利元就以安艺郡吉田城为据点,领有中国(日本中国)地方十国120万石领地,其孙毛利辉元与织田信长对抗。信长死后与丰臣秀吉妥协,参加执政,为五大老之一,地位跟德川家康平齐。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为争夺权位,跟丰臣旧部发生的关原之战中,长州藩为西军总大将,而且是石高最高的西军大名。关原战败后被德川减封,从120万石减到了17万石。领土从十国减为周防、长门两国。由于大减封,长州藩经济陷入困境,开始重新丈量土地,甚至把年供外的杂税小物成,楮木、盐田等都算入村高,以增加总收入,实行商品专卖制,补充财政。还屡次发布《节俭令》,削减藩士的俸禄。
即便采取了大量改革措施,增加了藩财政收入,但依然维持困难,无法解决财政亏空,藩债不断增加,造成农民穷困,不断发生农民起义。通过支持地方商人实现各种商品专卖制度,虽然增加了财政,但小部分商人大发横财,引起市民的普遍不满,引发反对专卖制度的大暴动。
所以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当中国开始变革,转向工商业之后,他们是十分欢迎跟中国通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