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另一个例子,比利时和荷兰对比,比利时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程度在欧洲最高,紧随英国之后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而此时法德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跟比利时相比,荷兰人无论是在教育水平上,还是商业文化上,其实都更占优势,但荷兰就是没有比利时丰富的煤铁矿藏,所以荷兰在工业化上输给了比利时。
当然煤铁资源不是工业化的全部,通过人的努力,也是可以工业化的。但先天上就输给了那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因为工业化、城市化等进步,都是需要物质积累的,如果本国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就只能通过贸易和交换来得到这些资源。换句话说,就是要靠本国的人民劳动,进口原料,出口制成品,留下微薄的加工费,这笔加工费不但要维持工人的生活,还要进口大量资源用于本国的建设,完全靠劳动来发展过来,那种艰辛难以想象。
巴尔干三国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三国都缺乏丰富的煤铁资源,而煤铁资源是工业化的基础,修建铁路必须进口钢材,建设工厂必须进口钢铁,否则就没有铁路网,就没有机器设备。三国中各国民众的文化相近,对劳动的态度相近,自然而然的只能是区位优势更好的希腊,占尽了发展工业的全部资源,帝国的工商业资本向希腊流入,支持希腊继续快速进行工业化的同时,也就挤压了其他两国的发展资金。
不过希腊的工业化水平也很有限,在欧洲也就跟意大利水平差不多,跟工业强国相比,差了一个档次。不是希腊人不努力,还是条件使然。
论努力程度,希腊人不可能比得上东亚民族,历史上日本人为了工业化,所进行的努力程度,希腊人是做不出来的,人口上,希腊还没有日本人多,劳动力没有日本丰富,资源有跟日本一样稀缺,所以希腊的发展水平,也就跟明治维新之后的水平差不多,在欧洲只能是二流水平。
二流的工业化水平,加上巴尔干三国总人口只有一千多万,跟奥匈帝国相差太远,因此巴尔干帝国只能跟其他国家结盟才能从奥匈帝国手里夺回失地。因此当乌拉尔国王周淳向自己的伯父发出请求之后,周成功当即采取了行动。
一连串行动之后,引来了英国的施压,结果中英在地中海对抗。
对抗的结果是,双方各自撤去,显然英国没做好跟中国直接开战的准备,同时俾斯麦做了大量工作,告诉英国此时跟中国开战极不明智。
这等于默认了希腊对阿尔巴尼亚公国的吞并。
得到阿尔巴尼亚之后,希腊王国果然开始全力支持战争,宣布总动员,接着憋了许多年打算得到西瓦拉几亚作为失去多布罗加补偿的保加利亚,憋了许多年要收回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多瓦的瓦拉几亚公国,也双双进行了总动员。
三国加起来,人口只有1200万人,可是总动员之下,却动员起了150万大军,可见为了领土,都拼命了。
上百万巴尔干軍队杀入奥匈帝国,迅速攻占了多瑙河以北,南喀尔巴阡山脉以南,奥尔特河以西,被奥匈帝国控制的瓦拉几亚。保加利亚迅速宣布这块多瑙河下游平原并入保加利亚,为保加利亚的瓦拉几亚省。
同时瓦拉几亚公国部队,已经突破了喀尔巴阡山脉,攻入了特兰西瓦尼亚高原,跟这一代的匈牙利王国軍队交战。
奥匈帝国也已经进行了总动员,奥匈人口数量庞大,尽管这些年失去了一些领土和人口,但依然拥有3500万人口,总动员之下,武装起了400万軍队。跟以往任何时候一样,匈牙利王国一般是拖后腿的,但这次由于匈牙利王国也面临攻击威胁,奥匈二元政府态度一直,总动员的速度很快,軍队迅速开赴前线。
但奥匈帝国要面对的,除了希腊的150万軍队,还有一个人口众多的意大利,意大利已经整合了南方,镇压了南方的分离势力,人口高达2400万(西西里岛200万不包括在内),意大利为了争夺威尼西亚,动员了200万大军。
奥匈帝国还要向康斯坦丁派兵,支持康斯坦丁,化解俄国威胁,是奥匈帝国打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因此他们向康斯坦丁派去了100万援军,主要是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王国軍队,而且这些部队派出在前,希腊和意大利参战在后,暂时没有条件撤回。
不过奥匈帝国向来看不起巴尔干和意大利的軍队,多年接触中,让他们意识到,邻国中也就俄军对他们有威胁。
所以奥匈信心十足,在他看来,虽然兵力上跟敌人相当,可他们打赢不存在意外。
在外界看来,至少在兵力上,目前双方依然是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