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啊。
毕竟粟麦稻还得收割呢,还要脱粒,粟麦稻的脱粒可比玉米难多了,费时费力,还得抢天时,不能雨淋不能等,要不就易发热发霉坏掉。
可这玉米多简单啊,一个好几两重,手一瓣就下来了,背回家除去苞叶差不多就完事了。
“对,穗藏法就是这么简单。”李逍点头。
玉米不脱粒贮藏其实也是有好处的,没脱粒那么孔隙就大,空气流通性也好,贮藏堆里的温度和湿气就容易随着空气散发出去。
有时天气不好,来不及及时晾晒干燥,就只有通过堆穗堆放过冬,这样才能把玉米粒里的水份降到安全的标准范围内,等到合适的时间,再进行脱粒贮藏。
整穗的玉米,穗粒紧密,玉米粒在穗轴上排列紧密,皮层光亮、果皮坚硬,更有利于贮藏,还能防虫、防霉。
甚至穗藏法的玉米,还能继续保持营养成份向玉米粒内输送,能增加玉米粒的饱满程度,促走籽粒后熟。
“穗藏法比较适合天气干燥的地方,比如关陇地区。但缺点也是有的,比较占地方。”
李绩一挥手,“这算什么缺点,小问题。可以按你的方法,百姓收获后,可以先穗藏干燥,然后再脱粒。官府征收干燥后的玉米粒,不就行了?这样,玉米粒入仓,既方便征收,也便于粮仓贮藏了。”
“太傅明见。不过若是南方地区种植玉米的话,那边天气湿热,穗藏法就不如粒藏法了。”
南方地区天气热,所以直接把玉米先晾晒干,然后脱粒,就可以存进仓中了。男方温度高,大太阳下晒干玉米还是很快的。
“不过南方地区贮藏玉米的话,得防受潮。”
“那贮藏的好,能贮藏多久呢?”宇文节问,这也是个关键问题。最易储藏的粟、黍,可是能够存上十年的。朝廷的很多转运大粮仓,就是直接挖在地下,在地下粮窖里存放,只要不打开,存上十年没有问题。
“玉米贮藏关键是能够渡过第一个冬天,只要过了第一个冬,或者说是第二年的在夏天,那么起码能存三年以上,甚至在管理得当的粮仓之中,存五六年也是没问题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肯定也就陈了,不论是口感还是营养都要差些的。”
宇文节瞪大着眼睛,激动的胡子都乱抖了。
“五六年,你确定?”
“五六年当然是没问题的,就算普通农户家里,也能存个两三年的。”李逍对这个还是很自信的,人家东北百姓,把玉米就挂在屋顶下,都能挂个两三年。
“别说五六年,能存个三年就足够了。”来济也忍不住惊叹。除了粟黍比较容易储藏,麦稻可是较难储藏的,极易霉变。而玉米居然比麦稻还易储藏,这怎么不令人激动呢。
如此易储,就表示玉米有更高的种植价值。
几位宰相一个个都兴奋的满面通红了,老相国宇文节甚至激动的跪地高呼上天垂青,高祖太宗保佑。
“陛下,此等祥瑞玉米,一定要多种,全面推广,种越多越好。”
司农卿刘祥道甚至向皇帝进言,玉米各方面都远超粟黍,不论是产量还是耐旱、易储各方面,朝廷完全可以在北方全面推广种植玉米,尤其是在过去没有灌溉条件不适合种麦的山区推广。
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增加粮食的种植面积,以及粮食的产量。哪怕是仅把原来春粟改种玉米,一亩就算只增加一石产量,那么光是一个关陇地区,增加的粮食产量都极为惊人。
户部尚书也立即算了一笔账,如果真的把粟改成玉米,那么仅是这笔粮食增产的量,就足以满足关陇所需了,以后长安就不再需要由关东地区再运粮入京了。
做为帝都所在的关中地区,汉以后就再不能自给自足了。尤其是大唐帝国疆域广阔,而关陇周边又多敌人,吐蕃、吐谷浑、突厥,甚至是西南的羌、獠等蛮子众多,大唐在关陇可是屯驻了二百多个军府,更别说长安城还长期保持着好几万的番上和禁卫军。
更兼庞大的宫廷人员和官僚贵族等,每年西北边军、京师长安的粮食缺口都很大,都需仰仗关东输运粮食。而粮食运输是极其耗费的,尤其是从关东运进关中,在陕州有一段路,甚至根本无法通船运,只能陆上转运。
一年从关东地区转运两百多万石的漕粮,朝廷付出的成本其实是个无底洞。更别提,还有同样庞大数字的民间商人运进关的粮食。
李绩也向皇帝道,“玉米拥有如此多的优处,那么河中、陇西、朔方,甚至是西州,完全可以实行军屯,利用玉米就地解决军粮问题,不必大费周章的从长安运送过去。”
一群宰相们兴奋的发疯,百官们跟着狂喜,李治则早就笑的合不拢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