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方当三月,春雷惊蛰。会试已完,京城之中滞留的上千举子,都是翘首以盼着结果。考得好的沾沾自喜,但也不免患得患失;考得差的哀哀戚戚,但也存着一分侥幸。
不过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却还是今年考场之中出现的异象。有人说得绘声绘色,“我们就站在考场外瞧着,约莫从第二日上,场中西南便有一道云气盘旋而上,其形如龙。
等到第三日完卷的时候,那云气仿佛一下子受了刺激,直冲青天,到得天顶又化散成一大片华盖,遮天蔽日。有老人家说,这可不光是才气文运,甚至有可能是人皇之气!”
有人骇然道:“老兄岂能胡言乱语?考场之中都是忠孝节义的读书人,头一条就是尽忠圣上,哪里会有什么人皇之气?这这可是大逆不道!”
一开始开口那人不屑道:“所以说你懂个屁?人皇之气可不一定就出现在皇帝身上,要是精忠报国,君臣相得,大臣亦能借皇者之气,救国救民。我看是这一场会试之中,要出一位忠臣良相!”
这一番话才有许多人附和,都纷纷在猜测做出此等文章的才子到底是何人。
“不用猜,一定是叶行远。”在京中一处简陋的小宅之中,白衣大儒宇文经愁眉不展的喝着闷酒,与好友陈直哀叹。
陈直惊道:“宇文兄何以如此肯定?若能做出这样的文章,那岂不是国家之幸?兄长何以又处处要针对他?”
宇文经苦笑道:“此人文章我反复读过何止百遍?当世之人无一个能望其项背,除了他之外,还有谁能够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此次会试考题南晋之变,本是无解之局,没想到却被他硬生生翻盘,这种人物岂能不让人惊惧?”
陈直皱眉道:“宇文兄是怀疑他有不臣之心?这等英雄,确实难雌伏于人下。但他若中了进士,以文官入仕。不掌兵权,只要小心防范,也就罢了。何必这么早就操心?”
武将想要造反,只要有几千悍勇亲信部曲。趁乱世占据一城之地便就够了。但文官想要谋逆,那非得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不可,否则就算是一省封疆,以本朝制度,也难调动军兵。难以作乱。
叶行远就算一路顺风顺水,十七岁上考中进士,想要升官到大学士至少也得二三十年功夫。二三十年之中,谁知道有什么变故,宇文经为什么要这么早就杞人忧天?
宇文经摇头,“本朝沉疴已深,便是真有野心之辈谋朝篡位,我也不以为异,这原本就是命数。要只是担心这个,我也就不必如此担忧。”
他是明智之士。知道本朝虽然还看不出什么大问题,却处处着火,纵然有几个裱糊匠勉力维持,但国运终究已经不久了。
改朝换代,本是天机中理所当然之事,作为明哲的读书人,并不会觉得多奇怪。宇文经对叶行远的担心,可不是怕他窃国。
陈直骇然擦汗道:“兄长总是作此骇人之语,只我们两人说说倒也罢了,在外面可不能如此。”
宇文经笑道:“这我还不知道么?这些牢骚无非是我们兄弟间说说。便是在严首辅面前,虽然他与我都心知肚明,却绝不会说此一字。”
站在严秉璋的高度,又怎么不知国事艰难?作为他的心腹谋主。宇文经却反而不会与他探讨国家兴衰之事,这事就算说明白了又有何用?倒不如难得糊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陈直又问道:“既然兄长连这都不担心,那对此人何必如此忌惮?兄长不欲入仕途,与此人也该没什么矛盾才是。”
宇文经为人光风霁月,两袖清风。不求权势,所以才一直不赴会试,甘愿隐于市中。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他都与叶行远不会有什么矛盾。
宇文经叹气道:“叶行远此人大才,若是他遵循圣人之教,必是国家之幸,人族之幸。但我从他的字里行间,却读出了桀骜不驯,只怕此人将来会是文教之罪人。
以圣人之学,绝难挽回南晋局面,他能够再起风云,想必又是用了他的杂学。原本圣人博大精深无所不包,些许杂学无法动摇其根基。但我越是细读叶行远的文章,越是觉得他的立论与圣人南辕北辙,一旦日后成了气候,必将成异端之学,流毒无穷!”
宇文经心中对叶行远极为佩服,不说他只手挽天倾之能,便是种种新学方向,都是引人入胜。除了考试文章之外,当初叶行远在省城中所做“释租”之文,宇文经同样烂熟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