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一家IC设计公司,以此为契机,进入电子行业——杜立鼎的这个想法,看起来倒不算是特别过分,也让杜立言觉得稍微有些可行性了。只是仔细思索了一下,他依然还是觉得问题不小。
“你这个想法,还是有些问题。我总觉得还是有些难啊。就算是只做IC设计,我们的资金其实也不是很多。就我所知,IC设计绝对不是什么省钱的行业,甚至烧钱烧得厉害吧?不赚钱却又烧钱的行业,我们投资进去还是不太合适吧?”
对于电子产业,杜立言多少了解过一些,而对于这个行业里面需要花多少钱,他也是早就有所了解了。
电子产业是烧钱的大户,上亿的资金扔进去,基本上也就是听个水响。
中国在这方面底子很差,不只是配套的芯片加工工厂全然没有,就连能够做这行的人才都少得可怜。沪上的公司,其实也是出国留学,又在国外行业里面从业多年的人回国之后建立的企业,至于说国内大学则是比较尴尬:因为国家在这一行缺课太久,所以根本培养不出来足够的人才。
员工需要用归国华侨,这本身就使得成本很高。而现在这一行外国又走在了前面,领先太多,这也一样极为难以解决:这个行业,对于国内企业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创新——那根本就是国内企业够不到的高度——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绕开美国公司的那些专利壁垒。
可是那又谈何容易?这件事情别说是私人企业很难做到,就是国家投资的科研项目都很难完成。
“确实,不是很多——要是按照龙芯他们那么玩法,别说两亿美金,就是二十亿美金也远远不够。光有投入没有产出,那多少钱都是白费力气。我们不能那么做,我们要是真的进军电子产业,那就得先考虑赚钱。”
对这个问题,杜立鼎一样非常了解,而他提起来的龙芯,更是可以说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01年开始,中国开始了自己生产CPU的路程。在2001年5月,中科院的龙芯课题组正式成立,而到了2002年8月,龙芯1号高性能处理器研制成功,开始投入龙芯2号。这条路看死走得很顺,但是问题却一直都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的芯片造出来基本就只是摆设。
龙芯系列芯片性能远远落后于市场平均水平,龙芯小组把他们的研究结果交给连想公司,但是因为他们的芯片水平太差,甚至连视频都有可能带不起来,结果是自然而然的被嫌弃——诚然,杜立鼎估计以连想号称美国良心的做事风格,就是给他们质量不输给inter的芯片,他们一样也还是要嫌弃,可是像龙芯这样被人嫌弃了都无话可说,也是有些丢人。
既然没人愿意用他们的芯片,他们自然也只能依靠国家的拨款继续研究。可是这种没有任何成果的研究方式,还要被人骂是在骗取国家的科研经费。
而被人质疑了很久的骗经费,又骗了多少呢?这个问题说起来也让人觉得好笑。从2001年到2010年,整整十年时间,龙芯小组获得的国家拨款和社会各界的捐赠都算上,一共只有7亿人民币。
7亿人民币,只有intel几百分之一的数字而已。这点投入还要求做出来比INTER更好的产品,这简直是难于登天的任务。他们要是真的完成了这个任务,那才真是开了外挂。
实际上,就算是杜立鼎这样真正有外挂的人,都知道这么做不是一条正路:芯片本来就是一种商品,让他回归到商业化的模式之中,才是最好的运营模式。想要靠着不计成本的投入搞起来电子产业太难了,真正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建立起来一个可以良好运转的电子产业的盈利模式。
自负盈亏的行业,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你的意思是,你想要在这个行业里面建立起来商业模式?这似乎没有那么容易吧?”
杜立鼎的意思,,杜立言马上就明白了。他知道自己的弟弟肯定说的不是上市圈钱。可是,杜立鼎的想法,他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杜立鼎每次做事,都和别人不太一样。他似乎不怎么喜欢先投入后产出的模式,总是想着一步到位,在投入的同时就建立起来商业模式。互联网如此,电子产业也是如此,他的做法和别人相去很大。
可是互联网也就罢了,电子产业国内的水平太差了,这方面和国外差距极大,又没有国家的力量给与保护,怎么可能轻易建立起来运营模式?
杜立鼎却认真的点了点头,在他看来这完全可以,“我就是这么想的……实际上,我已经有了一整套计划了。”
“你的计划是什么?”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