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目了解不深刻,有待加强。你看太平庄、郭家堡子、还有偷袭川口镇的鬼子,个顶个一瞄一个准,弹无虚发。我们吃了多大的亏。高科长、几位参谋,你们训练部队的时候,也顺便做个调查,看有多少我们的战士一打仗还是闭着眼睛才放枪的?你们训练科的工作,能把瞄准了再放枪当作第一步迈出去,能达到鬼子一半的水准。对提高我们一分区部队的战斗力就是个不小的促进。”
“还有,”杨司令接着说:“射击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军事技术训练就是刺杀。我们的战士刺杀技术不行,在战场上跟鬼子面对面搏斗总是吃亏。我们几个战士拼他一个。也拼不赢,结果总是我们吃亏。你看偷袭军营镇的鬼子,不到一百个人,一个中队不到,敢端着刺刀向老子领的一千多人发起冲锋。我们这一千人竟然就抵挡不住!”
“我们分区怎么就没有能刺杀的教官?怎么就训练不出敢于跟鬼子面对面刺杀的战士?你们训练科只有一个刺杀能手段三手,这还不够。什么时候我们一个团里能训练出有五百个段三手,到那时,我们就不怕跟鬼子拼刺刀了。”
这个杨棒子提到的段三手是旧军队出来的人,当年是十一分区有名的刺杀能手,原来在郭家堡子郭老先生手下。郭家堡子之战后,他随着幸存的团丁参加了八路,因为有一技之长,被杨司令看上,任命为分区刺杀教官。
那时训练科还没有成立,只是一分区司令部作战科下面的一个队训股。股长高玉峰。段三手也确实技艺不凡,他跟许多不服气他的人交过手,包括二秃龙手下那个当过营长的,还有几个能征善战的红军干部,最后都败在了他的手下。
说到段三手,杨司令话头一转。手指着高玉峰说:“你知道为什么参谋长指名要你到训练科吗?对付小鬼子的刺刀,咱们光用刺刀不行,那是人家的长处,咱们要想赶上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可咱们还有武术,有大刀。”
“去年底在郭家堡子,你耍着大刀冲锋,连砍两个小鬼子,回来老子就念叨我们的部队也要配备大刀。用大刀对付鬼子的刺刀是很有效的。当年的29军长城抗战,就是以我之长,用大刀打垮了小鬼子的。”
杨司令讲这话的1942年底。1942年底结束的冀中反扫荡还在总结阶段。十一分区司令部各部门就已经组织学习杨司令员和参谋长他们亲自修改签发的《冀中分析》。在这份《冀中分析》中杨司令特地指出:“敌擅长白刃战,其体力、技术均较优。”又说:“关于白刃战在此战斗中,从我军进行的白刃战看,损失较大,其原因是由于体力弱。技术不熟练和不够顽强。除以机械体操增强体力、臂力外,为了提高白刃战的技术,还必须实行以下措施:整备防护用具,改良刺刀及建设军区的制造工厂,改善保健给养,战斗部队和干部及全体指战员每人要携带长刀一把,在进行白刃战时长刀最为有效。”
杨司令在《冀中分析》中提到的“长刀”,指的是对当时河北民间普遍使用的大刀的改良版。当时的河北民间,普遍使用的大刀有二尺四寸,习武防身足够,但与日本兵的刺刀格斗时稍嫌短些。于是按照当时马刀的式样,比大刀加长,比马刀又加宽加厚,约三尺出头,与鬼子的刺刀格斗起来不再吃亏。
为什么在以后的抗战实践中杨司令提倡的“长刀”并没有发挥出最初所寄予的希望?
那是因为:耍长刀与练刺杀所不同的,是耍大刀的人必须要有武术的功底,否则就难以发挥大刀的威力,而练刺杀则没有这么多的讲究。
杨司令又说:“咱们分区自打成立之初,对干部的军事素质的训练还是抓得很紧的。这一点高科长应该清楚(还没听见杨司令说的什么,高玉峰就赶忙点头)。从42年的7月到这年的12月,干部的训练教育抓的很紧。那时以团为单位,团负责上课,每周测验,主要科目是游击战术、班排的进攻战斗及班排的侦察、警戒、夜间战斗、对战车战斗、防空、防毒等。”
“十一分区各部队新干部多,从训练中看,干部学习的自觉性是很差的。但对日军的兵器和战术方法,能主动进行讨论。每次战斗后,能及时总结,并以此为教材教育战士。尤其是一营、三营做的最好。一般说干部的学习成绩虽不错,但应用上还有很多弱点。但也有的干部会说不会做。”
“后来部队分散开了,战斗中也有以连为单位分散上课的,但成绩要差些。我们又在分区机关成立了军政训练队,由你们训练科具体抓。主要培养连排干部。过去也搞过,现仍继续办。但过去对学员选择不注意,基础太差,有些人学了等于没学,看不出有提高来。另外,毕业后这些基层连排干部回到各团,又去抓战士的训练和教育。战士都从基本训练教育开始,不分新老战士。从单兵教练起,到排的战术为止。这几个月看来,问题也不少。主要是军事训练的成绩不够理想。这些连排干部回各团后,分区撒手不再管,看来不行。这种在管理教育上表现出来的很多弱点,也是你们今后要注意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