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甲午战争之后北洋水师惨败后,民国便从亚洲海军强国,跌落为一个海军弱国。空有绵延上万里的漫长海岸线,却只能靠着几艘轻巡洋舰艰难维持海防,别提警惕列强跟日本来自海上的威胁了。就是列强扶持下的一些游曳在民国沿海地区的海盗,也基本不把民国海军放在眼里。
民国建立之后百废待兴,建设一支强国海军一直都是百姓呼声比较高的一种要求。李汉虽然从一开始就做出了暂时放弃海洋,全力建设陆上强军的战略,但是这个战略也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的,那就是民国海军无力越洋攻敌,但也需要拥有将敌人阻挡在海洋上的能力。
根据这一战略需要,一个巨大的困境摆在了民国面前,那就是如何用有限的资源跟军费倾斜,完成海上御敌的任务。
如果是一般人,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个大难题。但李汉不是一般人,他有着众多后世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
综合考虑一支强国海军绝不是五年、十年就能建设出来之后,他做出了一个选择。效仿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大建近海防御体系。以鱼雷快艇搭配海下力量,力争在未来二十年内海军建成之前,暂时守住民国海防线。
鱼雷快艇倒也罢了,制造难度并不高,关键还是在发动机跟鱼雷生产技术上,民国都已经通过一些渠道得到了完整的技术,具备建造鱼雷快艇的一切技术。
那么民国的主要目标,自然就放在水下技术上了。这个时代,毫无疑问德国的潜艇技术是最先进的,在李汉的计划下,中国以德国为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制造潜艇,这离不开李汉的战略指导,但更离不开德国造船专家的技术帮助。虽然德国人也留了一手,并没有将一些最新技术转让民国,加上民国工业基础的不完善,在前期走了不少弯路。不过若是没有没有德国的技术专家和精良设备;民国也不会成为能够制造远洋攻击型潜水艇的国家之一,要知道就连日本,如今尚且只能生产一些技术落后的老式近海潜艇,还毛病多多。
由于远洋攻击潜艇的制作成本加技术要求过高,民国虽然已经具备了生产能力,但是并没有将生产中心全部放在远洋攻击潜艇的制造上,自13年位于武昌的潜艇制造厂建成之后,在15年之前民国都是以生产近海型防御潜艇为主,虽然只能在近海150海里内进行防御,但是对于民国而言已经足够了。
过去六年里,得到了民国部分海军军费,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秘密财政支持的民国各大潜艇生产厂,共建造了100多艘潜艇.其中有70多艘都是近海型防御潜艇,真正拥有中远程远洋攻击能力的远洋型攻击潜艇,民国只建造了23艘。
这不仅是因为远洋型攻击潜艇的成本几乎相当于近海防御型潜艇的三倍左右,还牵扯到生产周期。德国发达的造船业跟工业,令德国可以在71天内便完成一艘u潜艇的生产。而民国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平均一艘近海型防御潜艇的建设周期约莫是87天左右,远洋型攻击潜艇(u潜艇的中国改进型)的生产周期却长达144天,耗时几乎可以建造两艘近海防御型潜艇了。考虑到民国新立之初海防的不稳,民国海军的水下舰队建设主要还是以近海型防御潜艇为主。
基隆古名鸡笼,一说因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高山族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表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基隆位于台湾岛东北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在乡间隐居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抵达基隆,第二天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中法战争结束后,台湾的重要性已经被满清统治者所觉察到,经过先后几任巡抚的建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基隆港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已经成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