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收办出来,岑新锐顾不得打量荔川县城的变化,径直回了衙后街的家。
经由牌坊走进衙后街的巷道,岑新锐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巷道还是那些巷道,树木还是那些树木,陌生的是巷道两边的房屋有不少变了样,不是临街的墙上给开了窗户,就是院子中给搭建了新的住所,尤其是来往的人群中,有不少是不认识的面孔,一看就知道他们是自己去巴陵湖后搬进来的新住户。
目睹这一切,岑新锐突然有一种不太适应的感觉。
“哎,这不是新锐吗?”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了过来。
是江妈妈?岑新锐扭过头来。果然,是江一贞。
“江妈妈,你好!”岑新锐停下了脚步,非常恭敬地叫了声。他发现对方虽然走路、说话还是过去那样子,但明显着苍老了若许。
“哎呀,又长高了,”看着个头已明显超出自己不少的岑新锐,江一贞很有点惊讶了,“你好像又有一年多没回家了吧。”
“是的。”听江一贞这样问,岑新锐老老实实地回答着。下放三年多,他总共只回过两次家,以至于祖母每次见到他时,都泪汪汪地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按说,巴陵湖公社距荔川县城并不是太远,去年又通上了公路,他是有可能常回家看看的,只是由于县知青办一再强调,知青要坚持在乡村干革命,不能动不动就往家里跑,好像永远也剪不断脐带似的,再加上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好好表现,得到组织的信任,获得招工招生的机会,故此不得不将回家的欲望强压在心底。
“你下乡有——”江一贞试探地问道
“三年多了。”岑新锐坦然回答。
“好快,”江一贞感叹起来,“人是长高、长结实了,可老这样也不是办法啊。”
“熬吧,有些事是自己急不来的。”听着江一贞的话语,岑新锐心中很有同感。但此刻的他毕竟较下乡时大了三岁,不讲思想成熟了许多,单是情感,就内敛了不少,故此淡淡地应了声。
“也是。”江一贞点点头。她家虽没有孩子上山下乡,但对岑新锐这批人的处境还是有所了解的,毕竟,她是个居民组长,那些家中有知青的家长时不时会向她倾诉心中的担忧和烦闷。
“贾玲姐现在哪里工作?”出于礼节,也出于对少年伙伴的关心,岑新锐问道。在他的心目中,贾玲是一个各方面很不错的女孩子,即便是当红卫兵那段,也没有太出格的行为。在巴陵湖的日子里,只要想到衙后街,她的形象都会像其他熟识的街坊一样,很自然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啊,她现在清江市机床厂,先在车间干过一阵,后来抽调到了厂部宣传科。”提到宝贝闺女,江一贞很是高兴。
“成家了吧?”岑新锐又问了一句。
“还没有,但朋友有了,是同事介绍的,在广州部队里。”
“啊,那褚兰姐呢?”既然问到贾玲,岑新锐便不能不问到江家的另一个女孩子。
“她的工作还没安排好,不过,也联系得差不多了。”江一贞简短地回答道。不待岑新锐再提问,便说道:“你还没回家吧,快回去,你妈妈和奶奶天天念叨着你哩。”
“好的。”看着江一贞这神情,岑新锐有点疑惑了,要知道平时看见他,她都要说上好一气的,亲热得很,怎么说到贾玲时很高兴,可提到褚兰时却像有点不快呢?但他此刻也不好说什么,便向着对方挥挥手,撩开步子朝着家中所在的方向走去。他一边走一边想,不知道妈妈和奶奶知道自己突然回来,尤其是知道林红英愿意帮助自己返城,会作何种感想。他想她们绝对会吃一惊。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此时的妈妈和奶奶在家中谈论的恰恰是他。
“妈,你说我今天怎么啦,眼皮老是这样跳?”厨房间,正收拾着碗筷的郑文淑朝着堂屋中的婆母问道。
“哪只眼睛?”面朝门口坐着的岑老太侧过身子,问道。
“左眼。”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岑老太有点吃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慢慢走向厨间,“莫非今天有什么喜事?”
“是吗?”听婆母这样说,郑文淑不太相信。可就在她清洗好最后一只饭碗时,门口传来了呼叫声——
“妈妈、奶奶,我回来了。”
“这不是新锐吗?”岑老太虽然老眼昏花,但耳朵还好,一听那熟悉的声音便知道来到身边的是谁。她巍颤颤走上前去,一把抓住了正向自己走来的孙儿,将他的胳膊揽在了自己怀中。
郑文淑在厨间早听到了,连忙走了出来。看到壮实的儿子,心中非常高兴,一时间竟不知说什么好,好一会方问道:“吃饭没有,没吃妈这就给你做。”
“吃过了。”岑新锐按着妈妈的手,示意她不要劳顿。
“在哪吃的?”郑文淑还是有点不放心,她知道孩子总是怕累着自己。
“在林红英那儿。”
“林红英,她现在不是在粮食局上班吗,你怎么跑她那儿吃饭去了?”闻听儿子在林红英那里吃饭,郑文淑有点奇怪了。她知道他向来对这个女孩子不太感冒,轻易不会和她交往的。
“哦,是这么回事。”看着妈妈有所探寻的眼神,岑新锐知道她心里存着疑问,便扶着她和奶奶坐下来,将自己缘何会回荔川县城的来由述说了一遍。
原来是这样,听他这样说,郑文淑明白了,但马上便想到了一个问题:“你怎样打算呢?”
“我就是要听听您的意见,”岑新锐恳切地望着妈妈,“要我自己说,还是不这样返城的好。”
“为什么?”
“我不想走这条路。”岑新锐说道。抬眼看到母亲不解的神情,他解释道:“因病返城,固然可离开巴陵湖,但这是作假,明摆着是违反政策,不查出来没事,查出来自己便会被遣送回去,而且会连累林红英。再说,如果长期找不到工作,回收也没有意义,自己不能这么大了还要爸爸和您供养。”
听儿子这样讲,郑文淑好一会没出声。
“那——”岑老太在边上担起心来,“这次不回来,以后还有没有返城的机会呢?”
“这我也说不好,”岑新锐说道,“但天无绝人之路,我想我们总不至于在农村呆一辈子吧。”
听他这样说,岑老太不知怎么是好了,只能将求解的目光投向儿媳妇。
看见儿子和婆母都望着自己,郑文淑明显感到了压力:办理病退?这自然能免除农村的劳作之苦,可回城没有工作哪行呢!不办理病退?即便有招工招生的机会,也不知会等到哪一年。再说岑华年不在家,叫自己一个人答复他,心里也没底。
看着妈妈长时没有出声,岑新锐知道她很难回答自己的问题,便以一种决断的口吻对她说道:“妈妈,你也别多想了,这事就让我自己决定吧。”
“那就听你的吧。”见儿子这样说,郑文淑只能表示同意。不过,她还是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新锐,你刚才讲的话都有道理,妈妈也信服。但你要有长时间不能返城的思想准备,要知道在乡下等待招工招生,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情,尤其是你年纪一天天大,很多实际问题跟着会来找你。”停了停,又说道:“不过,不管你做什么决定,家里人都会理解你、支持你。只要我们不被撵走,衙后街、这宅子就永远是你落脚的地方。”
“谢谢妈妈,”听着这话,岑新锐很是感动了,“下午回收办上班的时候,我就去给林红英回信。”
“也不必这样急,反之已经回来了,就住两天再回巴陵湖吧。”看着儿子性急的样子,郑文淑劝道。顿了顿,又说道:“妈知道你过去不太愿意和林红英交往,但她对你还是不错的,所以不管你接不接受人家的帮助,都要记得人家的好。”
“我知道。”岑新锐应承道。
“你爸爸去干校三年多了,家里也没有再订报刊,要不,你去新华书店看看?”郑文淑知道儿子喜欢看书,建议道。
“爸爸最近有消息没有?”听妈妈说起爸爸,岑新锐连忙问道。上次回家的时候,郑文淑告诉他,爸爸在干校里运气还算是不错的,因为负责看管教育界学员的工宣队员是邮电局的投递员老刘,很照顾他,给派的活计是做饭,也就是说不须下田。
“前天范老师来过,说是打听到干校最近要解放一批被审查的干部,里面很可能有你爸爸。”
“是吗?”闻听这个消息,岑新锐泛生出了一点兴奋,只是马上又有所疑惑了,因为过去这样的消息他也听过几次,可事到临头,却又是另一种情况,使人沮丧得很。
“这回多半是真的,”郑文淑知道儿子心里想的是什么,连忙安慰他:“前几天,人民小学的老彭给你爸爸及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