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婧雪在那里说起读书以及读书后的收益,素芬婶在一旁算起了账。
“现在一个学期学费几毛钱,加上本子、笔,一年下来读书总共花费不了一块钱。
五年小学、两年初中,也就七块钱。
高中两年,因为要进城,住校,要贵一些,不过两年五六块钱,怎么都够了。
这样算下来,读完高中,总共花费也就十二三块的样子。”
“可若是读了书,进城当了工人,那就不得了。
城里职工工资高,就是干苦力活的临时工,一个月也有七八块。
而高中生,就算是临时工,一个月工资怎么的也有十五六块。”
吴素芬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
她经常听自家那口子在那念叨,说村里人不重视教育,尤其是女孩子,大伙都不愿意送她们上学。
上面一直让村里干部重视教育,让村里的适龄孩子都上学。
可这些年下来,不管村里干部如何做思想工作,如何上门动员,都收效甚微。
如今有机会给自家那口子帮上忙,劝说这些女人将自家孩子送去读书,她自然要鼎力相助。
听了素芬婶的话,翠花婶惊讶道,“这么算下来,读到高中花费的钱,一个月的工资就全赚回来了。”
柳大娘道,“高中生的工资,可不止十五,素芬这还是往少了算的。
自有了我外甥女这事后,我们家是打算把家里的小子、姑娘都送去读书的。”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下来,送孩子去读书,真是笔划算的买卖。”
可还是有人在那拖后腿,“城里的工作有那么多吗?
那些知青不也一个个都是初中生、高中生,都下乡了。”
张映春道,“大婶,这您就不知道了吧。
城里一家三四个孩子,有的甚至七八个,一家也就一两个下乡名额。
再说了,您家已经是农村了,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轮到您家孩子下乡了。
可若是你家孩子读了书,找到了城里的工作,那可就是鱼跃龙门,捧上了铁饭碗,从此不用种地了。”
“婶子,这政策一天一变,现在是知识青年下乡,再过两年,可就不一定了。
这国家建设总得要人吧。
什么人能更好地建设国家,肯定是有知识的人呀。
咱农民兄弟一个个根红苗正,是最正统的无产阶级接班人,肯定是建设国家的不二人选。
就算是为了给国家做贡献,储备人才,您也得将孩子送去读书,让他们做好准备。
不然等他们长大了,有一天国家需要他,却因为不识字帮不上忙,这不是给国家拖后腿吗?”,刘婧雪怂恿。
听刘婧雪这么说,这些大娘、婶子不知怎的,竟升起了一股使命感。
但她们仍有些迟疑,“咱们家孩子识不识字,有这么重要,会给国家造成重大影响。”
“大娘,咱建国才多少年呀,想想咱们的胜利来得多艰难。
现在美帝国主义不还在卡咱们的脖子吗。
不说别的,就说那小日本,害死了咱们多少同胞,这仇可还没报呢。
现在不赶紧培养下一代,用知识武装他们,让他们造出比美国、日本更厉害的飞机、大炮,原子弹若是他们再来侵犯我们,咱们怎么办。
这飞机、大炮可不是普通人能造出来的,得读过书,懂很多物理、化学知识的人才能造。”,刘婧雪给了一记重拳。
听到刘婧雪提到小日本,大娘、婶子的眼睛顿时瞪得像牛眼睛。
有位大娘红了眼睛,“该死的日本鬼子,我们全家被他们祸害得就剩我一个了。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