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三轮在乡道上快速行进,轰鸣的声音老远都能听得清楚,坐在车棚中的刘家明,身体一直在不停的上下前后摇晃着。
为了能够保持平稳,刘家明双手不得不一直牢牢抓着车棚两侧的铁管,至于皮箱,则被他的双腿紧紧夹住。
这是一段艰难的路。
大富镇到小西村的公路修建时间不算太长,但由于农村工程的规格没有那么高,再加上很多的偷工减料,两三年的时间,这条公路已经面目全非,坑坑洼洼的路面,甚至都不如一条平坦的土道。
大富镇政府也多次对这条公路进行修护。
但由于修护本身就存在着应付的因素,修护质量并不过关,再加上修护之后管理松散,经常是路面的强度还没有上来,车辆便开始来回经过,然后,刚修复的道路又很快遭到破坏。
就这样反反复复,公路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多少的改善。
“这坑爹的路。”
虽然早已习惯,但每次回来的路上,刘家明都会在心里暗骂两句。
进了村,公路变成土道。
电动三轮的颠簸更加剧烈,不过这时候的车速度慢了不少,刘家明也不至于被弄得人仰马翻。
小西村是个大村,有近1500户人家,按区域共分十二个组。
例如刘家明家在村子最东面的一组,而夏晴晴家在最西边的十二组。
之所以以东西区分,因为小西村本身也主要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被一条叫“溪河”的河流分开。
溪河的源头来自小西村后面的大山中,人们都管村子后面的大山叫“后山”。
正是因为后山中丰富的水草资源,小西村养牛的人家特别多。
而刘家明家,是村子里最大的养牛户。
电动三轮慢慢前行。
一路上,乘凉的,喝茶的,下象棋的,打扑克的,唠着家长里短的,彼此间嬉闹玩耍的,卷着旱烟吞云吐雾的……
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在做着什么,人们脸上大多流露着轻松与悠闲。
这就是农闲时节普通农村百姓的日常生活。
这是夏天,如果冬天就是茶水热炕、小酒麻将,一样的轻松自在。
电动三轮进了一组,熟悉的面孔多了起来。
大娘二叔三姨四大爷,不管有没有亲戚,因为都是一个村组的,关系大都不错,平时刘家明都是这么叫的。
几个拐弯,电动三轮在刘家明家房后停了下来。
四间平房,瓷砖大理石砌的外皮,白色干净的双层塑钢窗户……
相对农村来说,刘家明家的房子已经很好。
不光外面,里面的装修也同样精致。
虽然是四间平房,但整个下来,花的钱差不多能盖所简单的二层小楼了。
不过不像南方,北方的农村如果不是太富裕,大多对楼房没有太大的认可。
人们还都是习惯平房土炕,所以就算有条件的家庭,一般也不会选择盖楼房。
“我爸呢?”进屋转了一圈,刘家明说。
“你爸去镇上进饲料了,昨天电话里不跟你说了么,你咋没等你爸?”知道儿子今天回来,刘家明的老妈李淑芬在厨房忙活着。
“啊,忘了。”
刘家明昨天电话里本说好了下车去找他老爸,那样他也不用坐蛋疼的电动三轮了。
不过因为偶遇夏晴晴,下车有点心不在焉的刘家明直接就打车回来了。
“也不知道能记住啥。”李淑芬笑着,从冰箱拿出半个西瓜。
“记住老妈就行呗。”刘家明靠着厨房的门框。
“别贫了,赶紧把鞋换了,大热天穿个旅游鞋,脚都捂坏了。”
“这鞋透气……”
“透什么气,赶紧去,西瓜拿着。”
“妈,你菜刀没洗吧?”
“洗了。”
“西瓜上还有葱花呢。”
“赶紧换鞋去!”
农村的夏天要比城里凉快不少,一是人少,二是没有工业废气。
换了衣服的刘家明躺在沙发上,忍不住感叹一声:“还是家里舒服啊!”
听到刘家明的话,在厨房中忙活的李淑芬露出一抹笑容:“排骨炒了还是跟豆角炖了?”
“炒吧,很久没吃炒排骨了。”
刘家明随意拨弄着遥控器,体育频道没有好比赛,他也不知道看什么,只是习惯性地调着台。
半个小时左右,货车的强烈喇叭声从门口传来。
刘家明的老爸刘雪峰回来了。
作为小西村的第一养牛大户,刘家明家养了50多头肉牛和5头奶牛。
养这么多牛,除了草,每天饲料的消耗自然很大。
差不多一个星期,刘雪峰就得去镇上采购一次。
这不,今天早就上去了,中午才回来。
“昨天不说了么,下车等我?”从车上下来,刘雪峰拍了拍身上的灰尘。
“忘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