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龙抬头。
春日渐浓,天气回暖,沉寂许久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春、郊游、骑马以及参加各种各样的宴集。
安静了一冬的京城,哦不,确切的说,是安静了整整一年的京城,再次热闹起来,宽敞的街道上,人声、车马声不绝于耳。
为何说京城整整安静了一年呢?
因为过去的一年,也就是永昌元年,绝对是个多事之秋。
先是备受后宫、前朝敬重的皇太后薨逝,她老人家终是没能熬过正月,在元宵节的前一日闭上了眼睛。
皇太后薨了,举国哀痛,皇帝纯孝,硬是守了三九二十七天的重孝。
哪怕是过了孝期,每每谈及亡母,他便会像个孩子一样痛哭失声,引得一干朝臣称赞不已。
皇帝如此重视皇太后的丧事,下头的群臣和百姓更不敢轻慢。
元宵节、上巳节、佛诞日……
永昌元年的所有节庆,甚是是永昌二年的春节,大家都不敢大肆庆祝,哪怕已经过了三个月的国丧,哪怕是家中小聚,众人也都乖乖的遵照朝廷的规制不敢大肆玩闹。
大家这般,一来是真心敬爱薨逝的皇太后,二来也是畏惧皇帝的威势。因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皇帝似是受了什么刺激,频频使出雷霆手段,严厉惩戒了不少人。
第一个被发落的是皇帝的宠妃韦淑妃。
当日在皇太后灵前的一幕,许多贵妇都看到了,长公主的用意许多人也心知肚明。但韦氏名义上的罪名却是‘对皇太后不敬’,皇帝直接罚她闭门思过,且没有说刑期。
如今,一年都过去了,韦淑妃还被押在自己的寝殿里抄写经文,释放之日遥遥无期。
不是没有人为她求情,她所出的一女二子时不时的跑到皇帝跟前哀求,但皇帝始终不肯松口。
皇帝不是真的厌弃了韦淑妃,而是不能原谅她对皇太后的不敬。
再加上那时正是皇帝做脸的时候,旁人都能极力配合,偏偏他最宠爱的妃子出了这样的纰漏,皇帝如何不气?!
没说的,韦淑妃犯了错,那就狠狠的惩戒,一年刑期太短,唔,那就三年吧,毕竟民间为父母守孝都是三年呢。
皇帝每每想起韦淑妃,便在心里如此告诉自己。
紧接着被拎出来重罚的是巴陵公主和柴驸马。
那是皇太后下葬的第三日,多年不出门的平阳大长公主亲自捆了儿子儿媳,又亲自押着他们赶往太极宫请罪。
当时,皇帝屏退了众人,正殿里只有他们姑侄两人和那对被捆成粽子的夫妻,除了四位当事人,没有人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反正平阳大长公主从立政殿出来的时候,脸色不是很好,似是忽然间老了十岁,行动间也露出几分老迈。
紧接着,皇帝下旨,巴陵公主被贬为庶民,柴驸马抹去一切勋职,所出子女不得入仕。
皇帝对这个异母妹妹的惩戒不可谓不重。
尤其是在他极力表现对手足、对宗室亲厚的时节,他却直接把巴陵的公主封号给抹去了,众人不禁怀疑,巴陵公主夫妇到底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祸事,竟被重罚至此?!
难道是柴家谋反?
也不对呀,柴家除了柴令武这一支,他的母亲和兄长还都好好的呀。柴大郎的官职犹在,大长公主依然是皇帝最尊敬的姑母,整个柴家的根基没有受到丝毫的动摇。
那就是柴令武夫妇有了不臣之心,或是做了什么招惹新君的错事,这才害得一家从云端跌落地下。
坊间议论纷纷,各种谣言传来传去,有的甚至说柴令武勾结韦家,欲逼宫、推大皇子上位,结果事情败露,这才被皇帝严惩。
他们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因为与柴家一起受罚的还有韦家。
韦淑妃的两个兄弟都被发配岭南,一个三年、一个五年,罪名很含糊,都是些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的小恶,充其量等多算是民事纠纷。
可如今却被以刑事责任来量刑,且是仅次于死刑的流徙,足见其真正的罪责绝对不轻。比如谋反。
至于皇帝为毛没有杀掉韦氏兄弟,那些闲人们也有理由:碍着韦淑妃和她所出子女的脸面呀。
韦氏兄弟再不肖,他们也是大皇子的亲舅舅,皇帝看在大皇子的面子上,也不好把韦家人罚得太狠。
再者说了,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没有造成什么祸患,所以,皇帝才会如此宽大处理。
这些闲人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般。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