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站出来说话的是曾文,曾文面无表情,徐徐道:“臣以为,海事糜烂至此,竟出现了海贼袭港这般天大的事,就更该清查到底,绝不能姑息罔纵。”
卢林看了曾文一眼,呵呵一笑道:“清查自是要清查,可是沈太傅为人过于刚硬,刚则易折,还需另委大员前去抚慰。”
曾文木然道:“朝廷已钦命了沈大人去”岂能再另委他人,如此,朝廷威仪何在?”,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交锋起来,都是寸步不让,这种辩论本就是御史的拿手好戏,只是御史台这边先吵起来”倒是罕见的事。
赵佶只是坐在御案后冷眼看着,并不表态,这个时候谁占上风”就看嘴皮子了。
这个时候,崔志突然朗声道:“陛下,微臣有事要奏。”
赵佶淡淡地道:“崔爱卿但说无妨。”
崔志道:“泉州乃天下第一大港,干系甚大,要厘清海事,固然是好事。可是眼下……”
赵佶突然打断他道:“眼下什么?眼下你们崔家还舍不得,是不是?”
这句话贸然出来,吓得崔志面如土色,立即拜倒:“微臣不知陛下何意。”
赵佶冷笑,沉默了很久,迸发出来:“你不知道?你会不知道?崔家是泉州最大的海商,有百条商船对不对?每年从海上赚来的钱比朕的内智还要多!崔志,朕不如你。”
讲武殿里,群臣不由地窃窃私语起来,崔志昂首道:“臣的几个兄弟确实在泉州做些生意,可是臣方才要说的话也是肺腑之言,陛下明察。
赵佶冷笑道:“好一个肺腑之言!”说罢,突然抽出一封书信丢下金殿:“,这就是你的肺腑之言吗?”,接着,他站了起来,拂袖出了讲武殿。
杨戬立即追出去,紧跟着赵佶,赵佶快步地走着,突然驻脚,停镂对杨戬道:“以你的名义给沈傲去信,让他放心大胆地去做他的事,不要有什么顾虑,该怎么办都由着他。”
杨戬立即道:“老奴遵旨。”
赵佶又道:“他的奏疏,朕也看过了,还真是想不到,这些海商竟能放肆到这个地步。”
杨戬道:“既如此,陛下何不立即下一道旨意,将这些海商都拿了?”
赵佶叹了口气,摇头道:,“没有铁证,怎么拿人?这事儿干系太大,朝廷里这么多人和他们有牵连,朕不能出这个头。”,杨戬听出了赵佶的话外音”顺着赵佶的话道:“陛下的意思是让沈大人出这个头?”
赵佶颌首点头:“就是这个意思。”
说罢,赵佶负着手,心情一下子又好转起来,往文景阁那边一边走一边道:“朕收拾不了他们,沈傲能收拾,他们项上的人头且先记着,到时候有他们好看的。”
杨戬在一边听得哭笑不得,赵佶这句话的意思倒像是小孩儿打架,一个小孩儿不敢动手,却神气活现地指着对方说,你们等着,我叫我哥哥来……,杨戬想了想,道:“只是就怕兴化军压不住泉州那边,沈傲的奏疏不是说了吗,泉州上下都是铁板一块,厢军、海贼、海商都是一伙的,真要动手,就怕沈傲要吃亏了。”
赵佶想了想,摇头道:“他不会吃亏的”朕信他。”
杨戬心里想,原来陛下信任起来也不是什么好事。抬头看赵佶走远,便快步地追上去。
讲武殿里,所有人都面面相觑,大家都是沉默,只有偶尔的几声干咳传出,甚是尴尬。
崔志跪在殿下还没有起来,眼睛落在那封赵佶丢下来的书信上,喉结滚动了一下,冷汗不由地冒了出来,这书信里是什么?何以狸下突然大发雷霆之怒?有了想法,崔志站起来,去捡了书信,只略略扫了一眼,顿时脸色煞白,顾不得边上议论纷纷的大臣,口里骂了一句:“混账。”
书信是他的兄长崔简写的”收信人是兴化军指挥,里头的内容自然是让兴化军指挥严防沈傲,好在没有提及到海盗的事,否则一切都要暴露,真真是要万死了:不过沈傲是钦差,一个海商,还是崔志的亲戚,写一封书信接意朝廷武官抗拒钦差,这也是一件耸人听闻的大事,往大里说,杀头是肯定够了的。
崔志木然地将信收起来”又想,这信既然落到了陛下手里”那么肯定此前已经被沈傲拿了去,这么说,沈傲现在已经控制住兴化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