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兴坐在骆驼上,身体随着骆驼的前进慢慢晃动,寻找着最省力的节奏。换乘骆驼,是李嗣业的建议,因为骆驼能负重,耐苦劳,比战马更适合长途旅行。
李再兴骑乘的这匹骆驼是一匹体型巨大的白驼,是李嗣业作为大师兄送给小师弟的一份礼物。据他说,这是当年随夫蒙灵詧参加热海之战的战利品,原属突骑施莫贺达干可汗,是不可多得的神物。别看它平时走路不紧不慢,一旦奔驰起来,不亚于普通的骏马,堪与特勒骠相媲美。
李再兴欣然同意。因为主要对手可能是大食人,而大食人除了有阿拉伯马,骆驼也是他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要想与大食争锋,大量使用骆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杜甫等人也换了骆驼。骆驼虽好,但是气味也大,杜甫不太习惯,用手绢捂着鼻子,摇头晃脑的构思诗句以分散注意力。和岑参盘桓数日,他有了一些写边塞诗的灵感,正在准备写诗。和李白斗酒诗千篇不一样,他写诗像怀孕,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骆驼虽然慢,但是坐得舒服,在骆驼背上摇来晃去,很适合打腹稿。
看着杜甫那副半睡半醒的样子,李再兴想着李嗣业对岑参的评价,不由得哑然失笑。
在李嗣业看来,岑参就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书生,只会夸夸其谈,其实什么也不懂。不懂也就罢了,偏偏他还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进士出身,高人一等。从李嗣业的报怨中,李再兴听出了一些弦外之音,岑参是到安西来镀金的,根本就没打算过在安西扎根。他到高仙芝的幕府来,是希望利用高仙芝的声望,得到高仙芝的推荐,走仕途捷径。
天子重边功,对边关重将的意见非常重视,像高仙芝这样的将领如果推荐一个人,通常天子都不会拒绝,相关的诠选部门也会优先安排,以示以边将的尊重。所以这些读书人即便看不上武人,不喜欢边关的生活,也会来边关忍受几年,得到边将的推荐之后就远走高飞,回到繁华的中原去。
对这样的人,谁能喜欢?高仙芝也不喜欢这样的人,之所以对岑参以礼相待,也是没办法。文人掌握着言论,岑参又是高门世家,高仙芝一个高丽奴,是不敢得罪这样的人的。
但是岑参对高仙芝的礼遇并不感激,相反,他颇有微词。在李嗣业看来,岑参说高仙芝贪婪就是一个莫大的污蔑。李嗣业并不否认高仙芝要讨伐石国有夺财的意思,但是他的出发点不一样。
“中丞部下将士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边关,为什么舍生忘死,不辞劳苦?当然是为了立功受赏。朝廷能赏多少钱?分到每个将士的手中,不过是一顿酒钱罢了。中丞要激励将士作战,不仅将战利品悉数分给部下,还要收罗更多的钱财来赏赐将士,激励士气。攻打石国,夺其财,弱其力,鼓励士气,一举两得,利国利民,怎么能说中丞贪婪?”
李嗣业当时挥舞着手臂,义愤填膺。“中丞若是贪婪之辈,又怎么可能有求必应?岑参有没有告诉你他刚到龟兹的时候收过中丞多少安家费,这些钱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李再兴不能说李嗣业没道理,但是他也感受到募兵制的问题。募来的兵不是府兵,打仗只是一种职业,他们作战勇敢,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财。有动力,当然是好,但是一旦遇到实力强大的对手,战事陷于胶着,求财无望,反而有可能送命的时候,他们很难像府兵一样顽强的坚守阵地,极可能崩溃。
另外一方面,当朝廷的赏赐不足,边将只能自己想办法的时候,这些士卒自然会忠于将领,而不是朝廷,他们慢慢的会变成将领的私兵,形成对朝廷的离心力。
这可不是一个好苗头,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也许就起源于此。
由此可见,大唐的危机不用等到安史之乱就已经出现了。比起这个隐患来,文武相轻远没那么急迫,至少目前还没有显现出太大的危机,有天子的支持,武人的势力还是很强的。
李再兴想到了不少问题,但是他一时也没什么解决的办法,相反越发觉得头绪纷杂,远比刺杀李林甫要麻烦得多。每到这时候,他常常想起李林甫的自信和骄傲,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不安。
想得脑仁疼的时候,李再兴就把这些问题抛开,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地平线。他们走的这条路是丝路的北道,南面是绵延的沙漠,北面是高耸入云的天山,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他们走在雪山与沙漠之间,仿佛走在天堂与地狱的边缘。
……
疏勒是葱岭以东的最后一个绿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