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章 督军五省谁堪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同样是这个夜晚,兵部。

    杨嗣昌入京近一个月了。

    尽管朝廷对不起他父亲杨鹤,但崇祯对他杨嗣昌个人的信任,却毋庸置疑。这不仅因为杨嗣昌的个人能力,更因为杨嗣昌从来不参与党争。尤其是在崇祯身边所有人,要么亲东林党,要么反东林党的时候,杨嗣昌这个两边不靠,坚守中立的立场,对崇祯而言尤为可靠。所以哪怕崇祯对于杨鹤剿匪不力,坐看反贼做大恨之入骨,身为人子的杨嗣昌又屡屡上书为其父喊冤,甚至以自身任免跟他讨价还价,也没有让崇祯对杨嗣昌的信任稍减。毕竟,孝子无论如何看都比不孝子更加可靠,如果对父不孝,崇祯如何敢相信他会忠?

    杨嗣昌对于崇祯的信重心中十分感恩。另一方面,他也认为自己父亲确实错了,只是身为人子,对于父亲受苦,无法坐视,所以心中痛苦,但并无怨愤。他与父亲实际上在政见上是相左的,就如大禹与其父鯀治水的方法截然相反一样。

    杨鹤认为民反实因饥寒交迫,是不得不反,是朝廷没能让百姓吃饱饭,而百姓只要能吃饱,内心是不愿意造反的,仍会是大明的百姓。所以杨鹤对于起义的军队已招抚为主,不愿劳师围剿。与之相反,杨嗣昌则认为百姓造反之前是百姓,一旦造反就是贼。无论百姓造反的起因是什么,只要他们参与了造反,就尝到了造反的甜头。即使他们招安以后解甲归田,只要他们生活中再稍有不满,还会立刻重新造反。所以除恶务尽,剿匪也是一样。

    事实上,他当年读《水浒传》的时候,就没少因为朝廷是否应该招安梁山争执不下,每次谈论这个话题,观点从未统一。

    杨鹤认为百姓因饥寒而造反,与野心家阴谋叛乱不同。正如梁山上绝大多数实际上对朝廷忠心耿耿,只是不得志于朝堂。只要朝廷招安,他们就会为朝廷而战。当今朝廷面临建虏威胁,与面临辽国威胁的北宋朝廷何其相似!所以招安之后,让他们去打建虏,实为上上策。

    杨嗣昌则认为,如果没有梁山的故事流传,或许招抚的政策还可以用,以寇御寇的方针也没有问题。但梁山的故事已经流传几百年,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果梁山的结局宋江没死,或许反贼有可能接受招安,但偏偏宋江最后被北宋朝廷毒死。这样一来,反贼对于朝廷已经缺乏基础的信任了。任何反贼在考虑是否接受招安时,一定会想到宋江的下场,然后不寒而栗。所以百二十回《水浒传》流传之后,反贼再也不会真心实意接受朝廷招安了。

    当年杨鹤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对于乱民的招抚实际上已经初见成效了,这一点杨嗣昌也是承认的,而且这也是他屡屡上书为父亲喊冤的理由。但最后正如杨嗣昌预料的一样,已经招安的乱民又降而复叛了。客观上说,这不是杨鹤的判断出错,当时乱民是真心接受招安的。只是因为朝廷答应的赈灾粮食等物资没有到位,导致乱民仍然活不下去,所以才降而复叛。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